胃病康復網 >> 胃癌 >> 胃癌常識 >> 胃癌的超微病理學

胃癌的超微病理學

  電鏡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給形態學開拓了廣闊的研究領域。利用電鏡 研究細胞的超微結構及其病變,使病理學對疾病過程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細微。近年來,病理工作者利用電鏡不僅能研究細胞超微結構的損傷和變化,而且還能幫助臨床對某些難以確診的疾病做出診斷,並從亞細胞水平探討疾病的發病機理和協助進行未分化腫瘤的分類,以利於臨床治療。

  在腫瘤病理學的研究中,電鏡技術亦被相當廣泛地應用。研究發現,腫瘤類型不同,其超微結構亦有不同。良性腫瘤細胞的超微結構基本上與其起源細胞相似,惡性腫瘤細胞根據分化的高低而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異型性。這種異型性主要為量上的差異,迄今尚未發現可據以診斷惡性腫瘤的特異性超微結構改變。因此要鑒別是否為腫瘤和腫瘤的良性性仍主要靠光鏡觀察,但在確定瘤細胞的分化程度,鑒別腫瘤的類型和組織發生上,超微結構的研究常超重要作用。

  胃癌的超微結構病理學研究,國內外已有不少報導,下面作簡要的論述。

  1.胃癌細胞的超微結構具有一般癌細胞的特征。

  胃癌細胞形態不規則,異型性明顯。胃癌細胞核體積增大,核漿比例大(嗜銀細胞及部分粘液性癌細胞例外),核形極不規則,分化差的癌細胞常呈扇形或花邊狀;核膜內陷增多;核周圍間隙有不同程度加寬;核內常染色質十分顯著,有的核內幾乎全為常染色質,異染色質一般較少,分布在近核膜處或呈島狀散在分布於核中;核仁明顯增大,呈海綿狀或實體狀,並常常靠向核膜,多為單個,亦可見雙核仁的癌細胞;核內常見到核內小體及假包物。胃癌細胞胞漿量相對減少,游離核糖體特別是多聚核糖體增多,粗面內質網等細胞器相對較少,並可伴有畸變。如線粒體一般較腫脹,嵴形態排列不規則且數量較稀少,粗面內質網的量和高爾基體的發育程度則隨胃癌的分化而異。細胞之間的連接裝置不如正常上皮細胞發達可少或缺如。

  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細胞其超微結構亦不同。分化程度高的胃癌細胞,胞漿內可形態各種類型的粘液性分泌顆粒,其分布及變化具有一定的 規律,或者由細胞游離面的質膜特化形成微絨毛結構,而在分化程度低的胃癌細胞中,則這些特化的細胞結構不發達。根據癌細胞的這一超微病理特點,可以判斷胃癌的細胞的分化方向和細胞的起源。向腸上皮方向分化的胃癌細胞,細胞游離面質膜形成比較發達的的微絨毛,與腸上皮吸收細胞腺腔面的微 絨毛相似,其內含有一束縱行的微絲向下伸入頂部細胞質中,形成小根。在細胞質中形成粘液性分泌顆粒時,與腸上皮杯狀細胞的分泌顆粒相似,顆粒的直徑一般較大,顆粒內含有電子透明的絮狀內容物。向胃固有上皮方向分化的胃癌細胞,其游離面質膜膜上的微絨毛稀疏、短小或向導如,微絨毛內不含軸絲束;細胞質中形成的粘液性分泌顆粒與胃 固有上皮表面粘液細胞或頸粘液細胞中的粘液顆粒相似,粘液顆粒直徑較小而內容物電子 密度較大,或在粘液顆粒中存在一個偏位的致密性核樣體。

  電鏡觀察發現在一此分泌粘液的胃癌細胞中見到一得特異性的結構一 細胞內囊(intracellular cyst) 。細胞內囊多為細胞質內單一性的圓形囊腔,囊壁表面可見腸型微絨毛,囊腔內可見 含有均質的或細顆粒性的粘液,有時見到細胞碎屑或絮狀不定形物質。細胞內囊多為單個,偶爾可見兩個,大小不等,大者直徑約4μm,小者0.5μm。在各種類型的人體惡性腫瘤中,很少發現有細胞內囊的類似結構,因此,細胞內囊對胃癌來說有一定的特異性,在鑒別腸型胃癌與腸癌上有一定意義。

  2. 各型胃癌的超微病理特點

  (1)管狀腺癌:

  癌細胞的游離面均有微絨毛形成,但其長短、排列及疏密程度均 極不規則,多數微絨毛內可見微絲或微絲束形成的核心。核形一般較規則,細胞器較豐富。胞質內粘液顆粒的量和形態差異較大,有的較多,有的則無。粘液顆粒的形態也不同,有的呈內含絮物之 空泡,有的呈電子密度高的小體,有的形如杯狀細胞內的粘液顆粒,有的內有一電子密度高的核心,有的同時見多種類型的粘液顆粒。癌細胞間可見連接,有的甚至可見 發育好的緊密連接和橋粒,但一般的連接均數目較少而短,分布也不均勻。

  (2)粘液腺癌:

  此型癌的特點是除在細胞內外可見大量的絮狀粘液樣物和粘液顆粒外,其余結構與上述的管狀腺癌相似。

  (3)低分化腺癌:

  此型癌中腺樣結構部分和彌散或成簇的癌細胞的特點不同。腺樣結構部分的超微結構與上述管狀腺癌相似,但微絨毛一般短而稀少,細胞間連接明顯變薄變短且稀少,細胞間間隙明顯增大。彌散或成簇的癌細胞的特點是,細胞之間無或極少連接,細胞呈游離狀態,細胞表面出現大小形態極不規則的突起。核形不規則,胞質內富含核糖體,細胞器較少,高爾基體不發達。

  (4) 印戒細胞癌:

  電鏡下將印戒細胞癌分為兩型。一型為典型的印戒細胞:胞漿內充滿粘液顆粒,為電子密度低的顆粒,這些顆粒可逐漸融合,形成大小不同的顆粒。胞漿內細胞器隨著粘液顆粒不斷積聚而減少。當胞漿內充滿了粘液物質,細胞器明顯減少,細胞核被推向一側,形成典型印戒 細胞。有時還可看到局部細胞膜表面長出微絨毛,稀疏而短,與腸化生吸收細胞的 微絨毛相似,細胞間無連接裝置。有時可看到印戒細胞內的粘液 物質可在一端破裂排入到間質內。另一型為含有胞漿內囊的印戒細胞:胞漿內含有一個囊腔,與外界不相通,大小不一。囊壁上有微絨毛並向腔內突出 ,其中央有細軸絲,根部插入胞漿內。囊腔內有均質狀及顆粒狀 分泌物。隨著囊腔不斷擴大,微絨毛和細胞器漸減少,最後膨脹到成為一個大腔,微 絨毛全部消失。這種細胞常單個存在,也可兩緊密相連,在相鄰的細胞膜上偶爾還找到橋閏粒。

  (5)硬癌:

  此型癌細胞的特點是不管癌細胞形成腺體結構或稱散分布,細胞之間均無連接,游離的硬癌細胞表面均有多數長短形態不一的突起,細胞之間常以長的突起互相勾搭。胞 漿內富含核糖體,細胞器少,高爾基體不發達。

  3 胃癌細胞超微結構的分類

  胃癌細胞的超微結構形態多種多樣 ,雖然不同組織學類型的胃癌在超微結構上有其特點,但對各個癌細胞來說 其形態並不完全一致,往往可以有幾種類型的癌細胞同存。因此,胃癌細胞超微結構的分類主要依據細胞本身的超微形態特點漿單個癌細胞加以分類。一般 將胃癌細胞分為以下幾型。

  (1)未分化型癌細胞:

  癌細胞呈圓形或橢 圓形,常呈單個游離狀態,也有排列成片或小團。核 入核仁均增大,核內染色質凝集塊較少。胞漿量少,不含分泌顆粒,細胞器較少,但有豐富的多聚核糖體。癌細胞表面微絨毛短而少,細胞之間的連接裝置極少,發育也差。

  (2)腸吸收細胞型癌細胞:

  癌細胞呈高柱、低柱狀或不規則立方形。核位於細胞的基底部,形態不規則,核膜內陷較多,核仁明顯增大,染色質凝集塊數量不多。胞漿內有較豐富的粗面內質網及線粒體,但無分泌顆粒。線粒體常有腫脹、變空、嵴少的變化。細胞表面有密集的微絨毛,但比腸化細胞的微絨毛為短,微絨毛中的細絲可插入細胞內較深的部位。此型癌細胞排列多呈腺腔狀,也有的呈實體狀,或單個彌散分布。細胞之間的連接裝置比較發達。

  (3)腸粘液細胞型癌細胞:

  癌細胞內含有多少不等類似腸杯狀細胞內的粘液顆粒,電子密度低,PAM染色陽性。在粘液顆粒較少的細胞內粗面內質網較發達,並有擴張。在粘液顆粒較多的細胞內細胞器較少,核被擠向一側,呈新月狀(即印戒細胞)。此型癌細胞多呈單個彌散分布,也有少數呈腺樣排列,細胞間可見少量橋粒。

  (4)胃粘液細胞型癌細胞:

  癌細胞內含有類似胃粘液細胞的分泌顆粒,電子密度大,呈細顆粒狀。分泌顆粒內有時可具有偏位的核樣小體。胞漿風尚可見數量不等的線粒體及粗面內質網。細胞表面有少量短的微絨毛,其中一般無微絲。此型癌細胞常數個成團,或單個彌散,極少呈 腺管樣排列,細胞間可見少量連接裝置。

  (5)嗜銀細胞型癌細胞:

  癌細胞內見有多數直徑0.3~0.5μm電子密度大的圓形或橢圓形顆粒,外面有膜包繞。胞漿內有豐富的線粒體和粗面內質網。細胞核一般不大、圓形或橢圓形,此型癌細胞常排列成片,或數個成團,或單個彌散,細胞之間可見少量橋粒連接。

  (6)鹽酸細胞型癌細胞:

  此型癌細胞的特異性結構為細胞漿內存在數量不等的細胞內小管,管壁上具伸向管腔的絨毛。

  (7)鱗狀細胞型癌細胞:

  此型癌細胞的特異性結構為細胞漿內含有多少不等的 張力原纖維,細胞之間見較多的橋粒 連接。

  胃癌的超微病理學研究,雖已有相當進展,但目前還處於 理論上和超微形態的研究階段,還不能更廣泛地與日常病理診斷工作結合起來。把胃癌超微病理學特點作為胃癌分型和診斷的依據,為探索胃癌細胞的起因、發生發展、生物學行為及轉歸提供可靠的資料,為臨床工作者在實踐中采取防癌措施、選擇治療方案、觀察治療效果、判斷患者預後等提供客觀證據,是胃癌超微病理學的重要研究課題,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