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其他胃病 >> 胃息肉 >> 高頻電凝切除胃腸息肉29例臨床體會

高頻電凝切除胃腸息肉29例臨床體會

  【摘要】

  目的 經胃鏡下高頻電凝切除胃腸道息肉29例進行總結分析,以觀察其治療的安全性與可行性。方法 常規胃腸鏡檢查,發現息肉後,分別采用高頻圈套與電凝兩種方法切除息肉,術後應用胃腸粘膜保護劑,7~10天後隨訪。結果 29例患者總共有息肉42枚,切除44次,一次性切除成功27例(成功率93.1%),無一例出血、穿孔等並發症的發生。結論經胃腸鏡下高頻電凝切除胃腸道息肉是安全有效的。

  關健詞 胃腸鏡 息肉 高頻電凝 切除

  2002~2003年,我院經胃鏡下高頻電凝切除胃腸道息肉29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住院胃腸息肉患者29例,男11例,女18例,年齡13~81歲,平均年齡51歲。其中食道息肉1例,胃息肉2例,十二指腸息肉4例,結腸息肉20例,直腸息肉2例。單發息肉25例,多發息肉4例;屬廣基或無蒂息肉的19例,長蒂或亞蒂息肉的10例。息肉體部最小直徑0.5cm,最大直徑3.5cm,息肉基底直徑均<1.5cm。術前已取活檢14例,術後病檢11例,病理診斷腺瘤息肉5例,增生性息肉9例,炎性息肉11例,未行病檢4例。27例在門診行胃腸鏡檢查診斷,2例因下消化道大出血急診入院而行腸鏡檢查診斷。

  1.2 器械 Olympus-V型胃腸鏡,高頻電凝發生器,杵狀電凝電極及圈套電凝電極。

  1.3 操作方法

  術前准備與常規胃腸鏡檢查相同,腸鏡准備禁用甘露醇,並行血Rt、PT及心電圖檢查。先行常規胃腸鏡檢查尋找目標,找到息肉後分兩種方法進行切除:對有蒂(<2cm)的息肉行圈套後先電凝後切除或用混合波邊凝固邊切除;對廣基息肉與亞蒂息肉用杵狀電極行電凝凝固至局部組織蒼白。術畢檢查息肉殘基有無滲血出血現象。術後進食流質與口服雲南白藥並住院觀察3天,口服制酸劑與粘膜保護劑14天。

  1.4 結果

  本組29例患者總共有息肉42枚,切除44次。有27例為一次性切除成功,占93.1%。另有1例直腸近肛管處的息肉切除時產生疼痛而終止,改行骶麻後切除,有1例患者3枚息肉中有1枚直徑約3.5cm,第一次切除未成功,而行第二次切除,這2例患者於術後2周復查,其腸鏡均見紅色疤痕形成。術後所有病員住院觀察期間無一例患者發生腹痛、出血、穿孔等並發症。

  2 討論

  消化道息肉因其容易發生出血與癌變,如其中的腺瘤息肉已屬於癌前病變,故臨床一經發現就應切除已達成共識。治療方法有內鏡下治療與手術治療。在內鏡下治療方法中,高頻電凝治療消化道息肉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者廣泛采用的方法,其並發症主要為出血、穿孔、電凝術後綜合征。但對基底直徑<2cm的息肉是較為安全的,對於直徑>2cm息肉,其並發症發生率較高,文獻報道為11%~16.1% [1] 。術後遲發出血也有報道 [2] 。近年來有人在息肉切除前先在息肉蒂部注射腎上腺素溶液 [3] 或用結扎圈金屬夾等套住息肉蒂部然後切除,以預防出血 [4] 。我院開展的息肉高頻電切,無一例並發症發生,主要原因就在於所有息肉基底或蒂的直徑均<1.5cm,電凝好,並行PT檢查排除有出血傾向因素。所以,出血不容易發生。穿孔的發生原因,主要為電凝功率過大造成組織穿透過深與圈套部位距離基底太近有 關。我們將息肉分圈套電凝與杵狀電凝兩種方法,同時嚴格掌握電凝功率與熟練操作技術,因而避免了穿孔的發生。

  由於息肉容易癌變,並且有些早期消化道癌症以息肉形式為表現。故在切除前對息肉與早期癌症進行鑒別非常重要。鑒別的方法主要是進行活檢,本組29例病人在術前有14例進行了活檢(占49%),術後有11例進行了病檢(占38%),4例拒絕病檢的病人,與其健康意識及經濟條件有關。由於活檢的陽性率受到病變深度、操作醫生的判斷與活檢技術、取材大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已有許多學者采用粘膜提起征及內鏡下染色來協助鑒別診斷。通過對本組病例的總結分析,我們認為采用高頻電凝切除胃腸息肉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林三仁,傅賢波.胃腸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369-370.

  2 江應平,何正在.大腸息肉高頻電切術後遲發出血4例報告.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2,1:60.

  3 陳隆典,王金茹.大腸息肉摘除前注射腎上腺素溶液的效果觀察.中華消化內鏡雜志,1999,16:161.

  4 徐富星,內鏡診治消化道息肉的進展.中華消化內鏡雜志,1999,16:133-134.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